“合作社+农户”养路护路模式守护“我家门前那条路”
龙虎网讯(记者 马千里)“这段约1.6公里的农路是孔枫线的一部分,也是全国最美农村公路,是我们晶桥镇乡村旅游的颜值担当,路面不洁,不仅可能影响居民出行安全,还影响美观。”溧水区晶桥镇护路员、枫香岭村社工田伟之说。他每天一早戴上头盔、袖章、反光背心,登陆“智慧交运APP”后,骑着电动车开始巡路。在枫香岭村通往省道246的乡村公路巡查时,田伟之发现一段路面有泥土,他立即拍照上传到溧水交通运输行业治理APP,晶桥镇“路长办”的工作人员接到信息后,就近安排养护人员,1小时后,问题已整改到位,并通过审核。在溧水,114名护路员每天都在守护着“我家门前那条路”。
2019年以来,溧水区聚焦农村公路管养中路政管理机构与镇街、村(社区)责权不清,执法主体不明、执法受限,镇街专业管养水平不足、道路养护意识不高等问题,从机制改起,明确以镇街为主体、交运局为主管的管养责任体系,深化“管养融合”,创新建立“合作社+农户”养路护路模式,以路为引激发乡村内生活力,实现乡村因路而变、因路而美、因路而兴。
构建农村公路新体系。溧水区围绕将“高品质建设就是最好养护”作为建设理念,落实凡是贫困村必优先“提速”、革命老区必优先“提档”、经济节点必优先“提标”、旅游景点必优先“提品”,在全域改扩建农村公路439公里,全面实现“山美、水美、林美、田美、路美、村庄美”。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00公里,镇街与行政村之间四级公路通达率100%,农村道路体系成片、成网、成环基本成型。
创新“大群管”共管网络。溧水区构建“区、街(镇)、村(社)”三级“路长+护路员”管理体系,不断提升农路管理和交通安全水平,深化科技治路,创新实施道路信息化管理模式,率先建设“溧水交通运输行业治理”手机APP,推行护路员+“智慧农路”模式,对管养人员巡检实施全过程手机在线记录,管理人员在线实时监测,县道优良路率达100%,乡村道优良中路率达100%。交通运输部近日召开的路长制运行情况调研座谈视频会议上,溧水区作为全省区县级代表向全国分享“路长制”溧水经验。
探索富民兴业新模式。溧水区发挥农村公路资源集聚作用,发展合作经济、带动农民致富,构建集龙头企业、村集体、合作经济组织、农户于一体的合作经济机制,鼓励沿线群众在乡村旅游、都市型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,让更具时代特色的 乡村振兴模式顺“路”延伸拓展,真正实现“四好农村路”让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。溧水区在晶桥镇试点开展“合作社+农户”养路护路模式,委托芝山村南京石燕农地股份合作社开展辖区内135公里农村公路日常保洁工作,石燕农地股份合作社专门成立农路管养队,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20个,人均年收入6万元。
农路不仅是农民出行、农产品运输的道路,更是资金、人才、产业等要素下乡的通道。溧水区基本实现“有路必养,养必优良”,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版权声明:
凡文章来源为"龙虎网"的稿件,均为龙虎网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龙虎网",并保留"龙虎网"的电头。相关推荐